信貸土地un新聞

逐鹿海洋規劃後的混戰

海洋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不到一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57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9.7%。但海洋產業同質化、臨港產業園區重復佈局、惡性競爭正成為困擾當前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文|《小康》記者 曹偉六月份剛剛成立的三沙市,正在開始編制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經濟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這是最新宣佈開掘海洋經濟的地級市。國傢海洋局局長劉賜貴7月初專程前往海南,向當地官員承諾將從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區劃等十個方面對三沙市給予政策支持。此前不久,由財政部和國傢海洋局聯合下發的《關於推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的通知》中,明確對發展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進行財政支持。山東、青島、浙江、寧波、福建、廈門、廣東、深圳等地出現在專項資金扶持的名單中。海洋經濟由點到面,全面開花,而各地的競爭也越趨激烈。不同區位的“藍色”博弈在6月結束的浙江省黨代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提出,要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要把舟山群島新區打造為高端海洋產業和重大建設平臺。官方數據顯示,浙江省今年在海洋經濟方面的投資將達1800億元,他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示范區海洋生產總值約達7000億元,要占到浙江全省GDP的16%。在浙江發力海洋經濟的同時,山東半島的藍色經濟區亦開始攻城掠地。2012年初,山東設立瞭總規模達300億元人民幣的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用市場化的方式開始對海洋產業進行投資,首期規模80億元人民幣。山東省發改委一位官員向《小康》記者預計,通過市場化運作,在未來8到10年間半島藍色經濟區固定資產投資將超過32萬億元,藍色產業基金將成為這批龐大資金的重要投融資途徑之一。跟山東隔渤海相望的天津市,則利用國傢戰略新區—濱海新區的政策、區位、智力等優勢,將發展重點放在瞭金融和研究方面。《小康》記者從天津市海洋局瞭解到,今年天津將進一步加快建設海洋金融創新基地,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渤海基地工程、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國傢海洋博物館等重點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卻是最後一個成為國傢級“海洋經濟試點省份”。“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興產業,才是廣東的海洋經濟未來核心競爭力所在。”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和廣東未來產業轉型升級不謀而合。”據廣東省規劃,到2015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將達到1.5萬億元。多位專傢分析指出,山東突出藍色半島經濟區整體發展,浙江利用突出港口航運和海島開發,發展港航強省以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廣東更重視的是綜合開發和區域合作。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相對於魯浙粵等地對於海洋經濟的發展定位,同樣作為沿海省份的遼寧、河北、江蘇等省制定的“面向大海”規劃,更多的是突出“沿海經濟”。“沿海經濟與海洋經濟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國傢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表示,“沿海經濟主要是借助和依托區位優勢在陸地上發展經濟,是相對於內陸地區的經濟而言的。依靠臨海,產業高度聚集,利用港口和海運成本低的優勢,從而發展相關產業。而海洋經濟則更多的是利用海洋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它根據開發區域與海岸線的距離,分為近海開發、遠海開發和深海開發。例如:漁業、濱海旅遊、深海養殖等方面。”借國傢升級海洋戰略之機,沿海各省份紛紛借船出海。江蘇大力進行政策探索、產業佈局,2011年該省沿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4%,達8262.7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河北省黨代會則提出,要把東部沿海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環繞京津的潛能充分釋放出來。這點也體現在遼寧的沿海開發規劃佈局之中。“憑借大連這一東北亞航運中心的優勢,遼寧把便於在沿海發展的鋼鐵、石化等產業轉移到沿海,優化沿海和腹地的產業結構。”肖金成指著地圖向記者表示,“從目前全國經濟形勢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已到關鍵時期,大力促進陸海聯動、實現陸海互補是非常必要的。”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環渤海經濟區與東南沿海省份相比明顯有優勢。據中國海洋大學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殷克東分析,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促進瞭海洋產業尤其是海洋第三產業近年來的高速發展。環渤海區域內產業結構門類齊全,船舶工業、海洋油氣開發業、海洋工程產業以及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瞭產業積聚效應,海洋裝備制造業優勢尤為明顯。位於東南沿海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則把發展海洋經濟的意義與“對臺交往”掛鉤,廈門市市委書記於偉國曾向《小康》記者表示,廈門就是要利用海西經濟區的優勢,成為對接臺商的大舞臺。就在今年7月,《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也獲得批準實施,該市將依靠港口優勢,繼續保持國內國傢航運中心的頭把交椅。而處於西部大開發政策“關懷”下、海岸線長度位於全國第六的廣西,則依靠《廣西海洋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發揮北部灣經濟區“陸海組合”的資源優勢,計劃到2020年把廣西建設成為“海洋強省”。從北至南,從東到西,在國傢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沿海地區已連成“藍色經濟帶”。各省市區正圍繞海洋這一資源做進一步的謀篇佈局,但在地方政府追趕海洋經濟態勢下,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缺失的潛在矛盾浮出水面,海域使用和島嶼歸屬糾紛屢有發生。產業、港口、海域界的“爭奪”戰海洋產業帶尚未成形之際,爭奪首先在產業項目比拼中顯現。今年5月24日,國傢發改委發佈消息,寶鋼和武鋼籌備多年的廣東湛江和廣西防城港千萬噸級鋼鐵基地項目正式獲批。早在2005年,為優化產業佈局,國傢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對大批鋼企外遷進行引導。沿海地區對於鋼鐵等產業的“熱衷”,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各地區背後的角力。不隻是對高附加值產業項目的爭奪,對於港口定位的搶占更是“水深火熱”。一位長期從事臨港經濟的專傢就指出,雖說國傢現在隻批復瞭四個國傢航運中心(上海、大連、天津、廈門),並對彼此定位和分工進行瞭明確區分,但由於港口具有物流、裝備等產業要素,註定瞭彼此間競爭的長期存在,其他港口覬覦、比拼、爭奪“國際航運中心”的動作頻頻。在海岸線上,遼寧、天津、河北、山東的港口都在大興土木,並各自提出瞭雄心勃勃的港口發展規劃,對於未來將達到年貨物吞吐量進行瞭展望。據不完全統計,該地區已有港口數量超過40個,沿海城市幾乎一城一港。同時,產業轉移導致中西部地區對港口需求的上升,亦成為環渤海各省市角逐的重點。對於港口資源的爭奪,進一步導致瞭臨港工業的結構趨同。據寧波市發展規劃研究院的一份課題報告顯示,目前寧波市與上海、廣州、天津、大連、青島等國內港口城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臨港工業發展規劃,特別是石化、鋼鐵、修造船產業和上下遊發展定位方面顯示出趨同化。長三角范圍的產業趨同化比例更高,蘇滬產業趨同率超過86%,浙滬產業趨同率超過90%。而在環渤海地區,這種同質化的競爭同樣存在。業內專傢表示,港口的爭奪已演變成為港口的無序建設,一些中小港口出臺的優惠政策正在變得五花八門,若加上在建及待建的港口,供需將進一步失衡。近日更有媒體報道指出,由於一直未對沿海省份間劃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11個沿海省(區、市)間屢次發生海域使用和島嶼歸屬糾紛。國傢海洋局人士說,海域勘界技術上不是難題,海域外業調查和資料分析兩年內就已全部完成。之所以一再拖延,最大的原因在於部分涉界省、縣對劃界方案互不相讓、僵持不下。實際上,我國10年前就已部署開展首次國內海上行政區域劃界。按照原定計劃,這一工作要在2005年完成,但延期7年後仍未完成。目前為止,國務院批準瞭遼冀、遼魯、冀魯、津冀北線、津冀南線、閩粵、粵桂、粵瓊等8條省際線和8個省(區、市)的縣際線。在縣際間海域勘界方面,隻有江蘇和廣東少數幾條縣際線未完成劃界。但在省際間海域勘界方面,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5省(市)對毗鄰海域的四條劃界方案互不相讓,涉界雙方一直未簽訂協議書。有分析指出,地方經濟割據的現實使各地加速開發港口資源,結構不合理、局部產能過剩的弊端開始顯現,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資源浪費的弊端有增無減。唯有通過合作開發、資源整合等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海洋開發應該設立“紅線”十年前,國傢對於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現在。“我記得很清楚,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於海洋經濟提到瞭一句話,‘實施海洋開發’。就這一句話讓海洋局上下歡呼雀躍。”一直從事海洋經濟研究的國傢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忠祥博士對五年前的場景仍歷歷在目。時至今日,海洋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不到一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57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9.7%。但面對目前海岸線被各省區市“發展規劃”全覆蓋的局面,多位專傢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都表示瞭擔憂。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經濟分會秘書長韓立民認為,海洋產業同質化、臨港產業園區重復佈局、惡性競爭等是困擾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的主要問題。曹忠祥則進一步表示,就目前的海洋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存在如產業層次較低、低端無序等問題,同時海洋傳統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還是偏高。發達國傢和地區海洋經濟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左右,而我國僅有30%,這說明我國海洋經濟與發達國傢相比還處於粗放階段。另據今年五月發佈的《中國海洋經濟藍皮書》顯示,我國傳統海洋產業仍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新興產業比重較低,尚未形成規模。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圍海造地用海確權面積在2007年就已經達到540平方公裡,這個數字接近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當談到我國“藍色國土”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專傢也都紛紛指出,當前我國沿海重工業佈局,與國際上對重化工普遍實行的集中佈局、集中整治原則相悖;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薄弱地區上馬重化工項目,增加瞭環境壓力;重化工產業臨近環境敏感區,時刻威脅原生態安全;缺乏規劃和統籌協調,佈局不合理造成公眾環境需求與環境形勢間矛盾加劇;產業同構,導致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一定要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國傢有關部門近些年已頒佈實施瞭一系列法律條文,而地方政府也應該在法律和政策指導下進一步建立適合本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業環保規范,以便更好地保證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曹忠祥提醒,“切勿再重走陸地經濟發展,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子。”海洋產業效率和整體素質不高,突出表現為海洋科技水平較低,海洋高科技人才匱乏。中國海洋大學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殷克東說:“海洋經濟發展需要海洋科技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國海洋產業多以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海洋科技支撐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海洋科技對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約為35%左右。在西方一些國傢,這個數據高達50%〜60%,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應盡快開展近海調查與科學評價,否則勢必造成開發利用沒有底線。”一位從事多年海洋發展研究的學者向《小康》記者表示,“應該像保護耕地一樣,設置海岸線開發和海洋資源利用的‘紅線’,絕對不能突破。”(抽文)10000在中國1.8萬公裡海岸線中,有接近1萬公裡已經人工化瞭,人工化海岸超過瞭一半。這個數字,20年前還不到10%

新聞來源http://news借貸信用貸款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信貸利率.公教人員貸款額度~急需現金周轉大家都找哪一家處理?hexun.com/2012-08-09/14456705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js0iz52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